LBTEK光学研发团队致力于为广大科研、工业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团队成员全部是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团队成员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及高校,深耕科研和工业行业多年,具备扎实的光学理论基础,及仿真算法、生产工艺、实验系统设计和集成器件开发经验。
偏振起偏棱镜
格兰-傅科棱镜 也是由两块直角方解石棱镜组成,与 格兰 -汤普森棱镜不同的是,两块方解石棱镜中间不是胶合剂,而是空气隙。 格兰-傅科棱镜 的缺点在于AOI(Angle of incidence,入射角)范围较小,约为10°左右,而格兰-汤普森棱镜的AOI范围可以达到30°左右。 但是格兰-傅科棱镜的光损伤阈值要远远大于格兰-汤普森棱镜,可以承受上限高达100w/cm2的光功率密度,这是因为空气介质的稳定性要远超胶合剂。
图2.格兰-泰勒棱镜。
格兰系列的偏振棱镜还有格兰-泰勒棱镜。 格兰-泰勒偏振棱镜由两块光轴相互平行的负单轴晶体棱镜配合而成。 如图2所示,平行自然光自棱镜左边端面垂直入射时,入射光的两个正交分量均不发生偏折,但各自的速率与折射率不同。 其中,振动方向垂直于棱镜光轴的分量(即s分量)为o光,相应的折射率为no,振动方向平行于光轴的分量(即p分量)为e光,相应的折射率为ne。 因为棱镜材料为负单轴晶体,有no > ne,因此,o光比e光更容易发生全反射。 两棱镜交界面处斜面上均镀有折射率为nr的涂层,nr大于并非常接近于ne但小于no,所设计的棱镜楔角θ大于o光在斜面上的全反射临界角θ0(=arcsin(nr/no)),入射光传输至交界处斜面时,o光发生全反射,同部分被反射的e光一起向下传输,被下方的涂层吸收,而e光平行出射。 白光入射时,透射端可得到无色散的线偏振光。
格兰-激光棱镜 的工作原理和格兰-泰勒没有太大的不同,区别在于o光发生全反射后,在下方分界面处折射出射,而不是被吸收。
偏振分束棱镜
偏振分束棱镜 与偏振起偏棱镜的区别是让入射光分解的正交线偏振o光和e光都可以通过,从而获得两束分开的线偏振光,常用于偏振光干涉系统或用作起偏器。
图3所示的沃拉斯顿棱镜是一种典型的偏振分束棱镜,它由两块底部相同、光轴正交的双折射晶体(可以是石英、方解石、α-BBO…,本例以方解石为例)棱镜胶合而成。 平行自然光正入射到棱镜端面,在第一块棱镜内o光、e光以相同的方向、不同的速度相前传播; 在第二块棱镜内,由于其光轴与第一块棱镜正交,o光变成了e光,方解石no>ne,相当于由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传播, 因此远离棱镜斜面法线传播 ; e光变成了o光,相当于由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传播,因此靠近棱镜斜面法线传播。 o光、e光在从第二块棱镜直角面出射时,属于光密到光疏介质传播,向着远离直角面法线的方向偏离,从而得到角度分开,振动方向垂直的两束线偏振光。 沃拉斯顿棱镜允许入射光从左、右任何一个直角面入射,效果不变。 但如果入射光是非单色光,出射的两束线偏振光会有轻微的色散现象。
洛匈棱镜 的结构与沃拉斯顿棱镜基本相似,区别在于: 沃拉斯顿棱镜中, 两块直角棱镜的光轴不但互相正交 ,且都与光的入射方向正交; 而洛匈棱镜中,两块直角棱镜的光轴互相正交,但是第一块棱镜的光轴与入射方向平行,只有第二块棱镜的光轴与入射方向垂直。 如图4,是洛匈棱镜一种典型结构,由两块底部相同、光轴正交的双折射(本例以石英晶体为例)晶体构成。 平行自然光正入射到棱镜端面,在第一块棱镜内沿光轴传播,不发生双折射,垂直于纸面振动的分量和平行于纸面振动的分量都是o光,以o光光速向前传播; 在第二块棱镜内,其光轴与第一块棱镜正交,垂直于纸面振动的分量变成了e光,由于石英ne>no,相当于由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因此靠近棱镜斜面法线传播; 平行于纸面振动的分量依然是o光,折射率不变,沿原入射方向无偏折地从棱镜出射。 最后得到角度分开,振动方向垂直的两束线偏振光。 洛匈棱镜只允许入射光从左直角面入射,并且使o光无偏折地出射。
偏振分束镜的作用也是将入射的非偏振光分成两束线偏振的s光和p光,与偏振棱镜不同,偏振分束镜使得s光反射、p光透射。 按照基本结构和原理的不同,偏振分束棱镜可以分为偏振分束立方体和平板偏振分束镜。
图5.光在电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光入射到两个不同的电介质界面上会发生折反射现象。 我们知道,任意方向振动的光矢量都可以分解为互相正交的两个分量,如图5,将入射光分解成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s波和平行于入射面振动的p波,显然s波和p波都是线偏振光。 我们分别考虑s波和p波的折反射现象。
根据菲涅尔公式,可以得到s波、p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和振幅透射系数公式:
由上面的式子可知,如果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满足θ1+θ2=π/2,那么有n2cosθ1=n1cosθ2,此时反射光中没有p波成分,只有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s波,发生全偏振现象,这时反射光是光矢量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线偏振s光,透射光是偏振度很高的部分偏振光(p光占优势),此时θ1称为布儒斯特角,也记作θB。 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采用大折射率介质来提高反射光的反射比,以此获得反射线偏振光(s光); 也可以通过多层介质堆叠来逐步去除透射光中的s光成分,提高透射光的偏振度,获得线偏振的透射光(p光)。
如图6, 胶合棱镜型偏振分束镜 就是根据折反射原理制成,在两块等腰直角玻璃棱镜之间交替镀上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膜层,胶合成立方体棱镜。 入射光垂直于棱镜表面,以 45 度角入射到多层介质膜上,经过膜层的反射和透射,反射的s偏振光与透射的p偏振光垂直于棱镜表面,成90度夹角分开出射。
如图7,是棱镜型偏振分束镜中多层偏振介质分光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入射光经过玻璃介质(折射率为nG),以角度θG入射到多层介质膜上。 介质膜由高折射率膜层(折射率为nH)和低折射率膜层(折射率为nL)交替组合而成,nL<nG<nH。 由折射定律,有:
为使每个高、低折射率介质膜界面上的反射光中没有p光成分,θH和θL需满足布儒斯特条件θH+θL=π/2,即两种介质膜的p光有效折射率必须相等:
另外除了满足上式表示的布儒斯特全偏振反射条件,确保膜层界面上反射的只有线偏振的s光之外,膜层的厚度选择也有要求。 根据菲涅尔公式可知,不管入射角θ1取何值,s光、p光的振幅透射系数ts、tp始终为正值,这说明折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相位相同,不发生相位突变。 对于 s 光、p光的振幅反射系数rs、rp,可分情况讨论:
膜层厚度的选择应当遵循膜层上下表面反射s光干涉加强的原则,根据s光、p光的振幅反射系数rs、rp变化情况,当入射角满足布儒斯特角全偏振条件时,在H膜→L膜界面处,s反射光没有相位变化; 在L膜→H膜界面处,s反射光有 π 的相位变化,即膜层上下表面s反射光始终存在因相位突变产生的大小为π的相位差,因此膜层厚度应当满足 λ/4 膜系的条件,膜层上下表面s反射光由光程差引起的相位差δ为π,总的相位差为2π,产生干涉加强,即:
综上,通过合理选择玻璃材料的折射率和膜层材料、厚度及层数等参数,可以实现光束的最大偏振度和消光比。 增大高、低折射率膜层的折射率差,可提高反射率; 棱镜材料折射率的选取,应该确保光从棱镜中入射到多层介质膜上时,折射角(也就是高、低折射率薄膜界面上的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使反射光为线偏振的s光; 膜层层数则取决于对反射光和透射光偏振度的要求; 膜层厚度应该满足膜层上下表面干涉加强的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 ,偏振分束立方仅仅在特定的入射角下才能实现全偏振 ,但是实际应用中入射角会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或者是一束未完全准直的发散/会聚光,因此必须了解偏振分束立方在入射角波动情况下的特性。 当膜层界面处的入射角偏离了布儒斯特角,反射光中依然有s光成分,且其振幅反射系数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反射光中还产生了p光成分,因此反射光的消光比会迅速下降,而透射光依然保持较高的偏振度。 但由于一部分P光发生了反射,因此透射光的光强会随之降低。 可见偏振分束立方的偏振分束特性对于入射角十分敏感。
上述偏振分束立方是基于布儒斯特角入射,因此偏振分束介质膜要胶合在高折射率的棱镜中间,光从棱镜介质中入射到分束膜层上,才能满足布儒斯特角全偏振条件。 除偏振分束立方外,还存在一种从空气入射到分束介质膜上的平板分束镜。 平板分束镜也是基于折反射原理,但并不是通过布儒斯特角来产生偏振效应。
如图8所示,是偏振平板分束镜的工作示意图。 在熔融石英玻璃基底上镀窄带偏振分束膜系。 入射光从空气介质中以45度角入射到分束膜上,分成透射的p偏振光和反射的s偏振光。 需要指出的是,平板偏振分束镜p光的高透射率是通过干涉效应实现的(偏振分束立方p光不干涉,其高透射率是通过布儒斯特角全偏振效应来实现的),其作用机理类似于长波通干涉滤光片,基本膜系结构为:
胶合棱镜型 偏振分束立方 和平板偏振分束镜都可以将非偏振光分成偏振的s光和p光,两者各有优缺点,对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