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金大勇教授,2007年6月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麦考瑞大学及悉尼科技大学,并于2017年晋升为悉尼科技大学杰出教授。现为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迄今共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学术文章,包括十余篇原创性工作发表在《自然》及子刊中。专业领域涵盖了生物工程光学、纳米探针技术、生物医疗诊断、精密光学仪器、自动化等领域。于2015年荣获澳洲科研最高奖尤里卡奖交叉学科创新奖,2016年当选澳大利亚百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2017年荣获澳洲科学院工程科学奖以及同年荣获澳大利亚总理奖 - 年度物理学家奖。
(a)AFM集成光学显微镜原位显示颗粒数量、几何形状及其二维操控。(b)TEM/SEM/STEM确定颗粒的数量和组成。(c)光镊通过改变泵浦激光的偏振态来操纵单个纳米颗粒的三维方向。(d)超分辨显微技术可在突破衍射极限条件下确认纳米粒子的数量、几何形状、材料组成和电偶极子方向。
图2.应用外场来动态激发单个纳米粒子的响应。
01 超分辨单颗粒光谱学
02 多模联用单颗粒光谱学
光电联用以及操控技术联用,结合多种荧光模态的测量方式,可以准确辨别纳米材料的每一结构信息是如何影响其总体光学特性的。任何单一一种技术手段的使用,都不能完全揭示真实信息,甚至有时会带来误导信息。
03 运用纳米镊子技术
非接触式捕获和操控纳米尺度的单个粒子,结合光谱学技术,将为基于纳米粒子的杂化组装器件开发提供机会。同时也可用于对距离和取向依赖现象的原位研究,例如不同类型的单纳米粒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和力学动力学。
04 单颗粒表面特性表征
表面物质和电荷的不均匀性会导致纳米颗粒光学性质的不均匀性,从特定的分子靶向到纳米器件的自组装,几乎影响纳米颗粒的所有预期应用。引入远场拉曼光谱等方法将为表征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态提供新的视角,利用STORM超分辨可以表征纳米棒顶端结合染料的表面各向异性问题。
05 单颗粒的吸收测量
对于低量子效率的单纳米粒子或猝灭纳米粒子(靠近金属表面或与化学接触猝灭中心)的荧光表征是无法得到单颗粒灵敏度的。这些“暗”纳米粒子潜在可以通过吸收光来探测。然而,纳米粒子的吸收横截面与衍射受限的焦点之间存在几个数量级的差异,这使得测量纳米颗粒对于激发光的吸收比率几乎不可能完成。尽管如此,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法用于单颗粒的吸收成像和光谱学测量,如图3a所示。
图3.先进单颗粒光谱学的发展远景。
对单个物体的吸收(a)和量子产率(b)测量中采用的光子学结构设计。
06 单颗粒的量子效率测量
测量单颗粒绝对量子效率的挑战在于检测单个粒子吸收的光子数。替代方式是采用基于辐射和非辐射跃迁速率之比的测量方法。虽然荧光的非辐射跃迁速率通常取决于其内在特性和局部化学环境,但辐射去激发的概率可以通过改变所谓的电磁场局域态密度来调整。辐射速率的改变方法如图3b所示。
07 高通量光谱学和数据分析
单颗粒测量通常仅限于具有足够亮度的纳米粒子,并且该测量主要依赖于重复性的单粒子实验来实现统计结果,因此传统的群体性光谱学测量也不容忽视,相反,应该将其作为预筛选工具,用于减少单颗粒测量的样本量。同时,要将单颗粒研究应用到常规样品分析中,需要高通量单颗粒光谱仪和数据分析自动化。使用商用高光谱成像系统或棱镜来分散光谱信息的宽场成像方案可以极大地提高检测通量和速度。机器(深度)学习可以超越传统数据分析的极限,通过深度学习来识别和记录单个纳米粒子的光学特征可以避免重复实验。
08 单颗粒光谱学标准化
纳米材料的许多群体性荧光测量方法要成为定量技术仍有待优化,因为不同研究组获得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不同仪器设置和测量环境的影响。为了使得定量比较成为现实,单颗粒光谱学技术可以提供不同激发功率密度下发射光子的绝对数量。这种标准化的平台对非线性光学转换尤其重要,单颗粒光谱学测量标准化将指导科研人员能够迅速从各种合成方法、配方或实验中寻找高效和均匀的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可以根据其对功率依赖性强度、强度分布和亮度饱和的性能来选择各种潜在的应用。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