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年伽利略通过延续荷兰商人的发现,发明了第一台折射式望远镜,极大推进了人类观察太空的进程。随后,开普勒又在其基础上发明了另外一种望远镜—开普勒式望远镜。受限于当时的加工水平,大口径的折射式望远镜很难实现,并且折射式望远镜非常的笨重,在观察时有色差影响,并不是天文望远镜的最佳选择。(折射式望远镜设计实例:【小麓讲堂】快速设计一个扩束/缩束器)
自1668年,牛顿研制出首台反射式望远镜之后,这种没有色差的望远镜很快便替代了传统折射望远镜,牛顿望远镜结构简单,仅由一个抛物面反射镜与一个转向反射镜组成,并且同等口径的情况下,加工难度远小于折射式,但是其简单的结构也使其不能校正离轴产生的像散和慧差,从而限制其应用范围。(【小麓讲堂】牛顿望远镜设计实例)
其实早在1663年,詹姆斯·格雷戈里提出一种方案,那就是使用一面主镜,一面副镜,与牛顿式望远镜不同的是,它们均为凹面镜,副镜置于主镜的焦点之外,并在主镜的中央留有小孔,使光线经主镜和副镜两次反射后从小孔中射出到达目镜。这种设计可以达到消球差与慧差的效果,所以主镜与副镜均采用抛物面设计,从而使望远镜获得较大的视场,受限于当时的加工水平,这种方案并没有实现。但其为后来人提供了一种思路。
1672年,法国科学家卡塞格林提出了另一种反射镜结构,与格雷戈里的十分相似,不过卡塞格林望远镜副镜采用凸面镜设计,通过利用双曲面和抛物面的反射特性,可以将平行于光轴入射的所有光线汇聚在焦点上;凸面的双曲面反射镜有两个焦点,会将所有通过其中一个焦点的光线反射至另一个焦点上。此类望远镜的镜片在设计上会安放在共享一个焦点的位置上,以便光线能在双曲面镜的另一个焦点上成像以便观测,通常外部的目镜也会在这个点上。抛物面的主镜将进入望远镜的平行光线反射并汇聚在焦点上,这个点也是双曲线面镜的一个焦点。然后双曲面镜将这些光线反射至另一个焦点,就可以在此处观察成像。
下面将用设计实例来深入了解卡塞格林望远镜系统。
(1)设计要求:主镜焦距:2100 mm
(2)F数:7
(3)工作波长:可见光范围
(4)全视场:0.6°
(5)放大率:-5
(6)焦点伸出Δ:600 mm
根据设计需求和结构图,可直接得到如下参数:
在计算之前,需要先明白一个重要参数:相对口径q,为主镜通光孔径与副镜通光孔径的比值,一般取3。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确定系统初始结构的部分参数,根据经典卡塞格林系统结构我们可知,主镜为抛物面镜,所以圆锥系数为-1,副镜为双曲面镜,其圆锥系数计算如下:
表1给出了不同类型光学元件表面的圆锥系数参数,在一般光学系统设计中常使用k(),查表可得副镜的圆锥系数为-1。
ZEMAX建模分析
b.设置视场,选择0、0.5和0.7视场(全视场:0.6°)。
a.首先在STO面材质处输入“MIRROR”,曲率半径处选择F数求解,这时曲率半径会自动计算为4200;也可以直接输入第一步计算“R1”的计算结果。
b.在此面厚度栏直接选择边缘光线高度求解,根据抛物面特性,圆锥系数为-1。
c.在STO面前插入一个面,厚度设置为2100 mm,便于观察,此时的系统结构数据如图所示。
d.观察此时的光线图与点列图,可以看到此时像差以慧差为主,这是反射系统无可避免的。
a.取消STO面厚度处的边缘光线高度求解,设置此面厚度为d,即-1650 mm。
b.在STO面后插入一个面,设置材料为MIRROR,输入计算的“R2”的曲率半径,厚度选择计算方式为边缘光线高度,圆锥系数遵守双曲面规则k<-1(为-e^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步计算的为一个椭面反射镜,在第一面之后系统局部坐标发生改变,所以输入曲率为计算的负值。
b.双击第2面,将孔径类型改为圆形通光,此时内径尺寸为反射镜遮挡的部分,参考相对口径3:1,设置最小半径为55 mm。
c.查看此时的点列图与MTF曲线。可以看到,此时的光斑基本满足需求,只需要优化遮光孔径提高系统的MTF曲线即可。
a.打开分析菜单栏的光线追迹,并添加边缘视场,查看第三面的光线追迹情况,可以观察到,此面遮光区域约为41 mm。
e.更改第二面的遮光区域为41 mm,查看此时的MTF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