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为瑞利长度,从上述两个公式看出,自由空间中光斑的大小沿着传播方向以双曲线函数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代入几组不同位置的光束光斑大小来拟合得出其腰斑大小及位置。
图1.高斯光束测量简单示意图。
在光束传播方向选择一个起始点作为初始零点,随后在固定间隔(一般选取25 mm)位置选取几个点,分别记录其传播路径的距离及光斑大小(默认为半径),即坐标位置z1、z2、z3、z4、z5……及其对应的光斑大小w1、w2、w3、w4、w5……把测量到的几组数据用上述公式进行非线性拟合,即可获得光束的腰斑大小 和位置 。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光斑大小的方法有套孔法、刀口法(knife-edge measurement)和相机法(通过CCD、光束质量分析仪测量)。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刀口法和相机法。
单横模激光束圆对称激光光斑的能量分布满足高斯型,将刀片固定在可调节的光学平台上,且平台下面装有前后、左右垂直方向都可较长距离旋进的螺旋测微器,使刀片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高斯光束轴线(Z轴)。设在刀片没有遮挡时高斯激光光束的功率为P,在激光传播方向上选定一个位置z,沿X轴方向旋转测微器移动刀口,当刀口运动到x1处时,刀片会挡住16%的激光功率,即此时功率探测到的功率为P1,且 时,记录下此位置x1。再沿X轴方向继续移动刀口,当功率示数为P2,且
时,记录下此位置x2。那么位置z处光斑半径为
。
图2.斩波器测腰斑光路示意图。
图3.示波器信号及参数示意图。
光束质量分析仪除了可以输出以上参数还可以通过附加器件实现其它光束参数,如M2因子和直接输出腰斑大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