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麓讲堂】 突破衍射极限:一文读懂原子力显微镜(AFM)
发布时间:2025-10-16 16:38:12 阅读次数:226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纳米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具。其不仅能够提供超越光学衍射极限的高分辨率三维形貌图像,更能探测样品表面的多种物理化学性质,如力学、电学、磁学特性等。
AFM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在新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被探索和开发。本文旨在介绍AFM的基本原理、操作模式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基本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核心工作原理是通过感测探针尖端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之间极微弱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或排斥力)来成像。其关键部件是一个对力极为敏感的微悬臂,其一端固定,另一端装有尖锐针尖。当针尖接近样品表面时,原子间的作用力会使微悬臂发生偏转。
系统通过光学检测法等手段实时监测此偏转量,并利用一个反馈回路控制压电扫描器在Z方向的运动,以维持一个恒定的相互作用力。与此同时,扫描器驱动针尖在XY平面进行栅格式扫描,通过记录每一点上Z方向的位移量,最终重构出样品表面原子级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形貌图像。
图1 原子力显微镜示意图[1]

 

基本操作模式

原子力显微镜(AFM)三种基本操作模式对比:

性能指标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综合性能由其核心物理与工程参数共同界定,这些参数决定了其在纳米尺度表征中的极限能力。以下是AFM系统关键的专业性能指标:
  • 01 空间分辨率
包括横向分辨率,其极限由探针-样品的接触力学与针尖几何形状决定,主要受制于有效针尖半径和针尖-样品卷积效应。为实现原子分辨率,针尖终端需制备出单原子尖;
垂直分辨率主要由测力系统的信噪比和Z向反馈回路的稳定性决定,远优于光学衍射极限;真实分辨率与表观分辨率:需严格区分由表观微小特征判读的“表观分辨率”和通过测量刀锋切割效应或傅里叶空间分析获得的“真实分辨率”。
  • 02 噪声基底
噪声水平是决定系统探测能力极限和衡量仪器精度的核心指标。通常以垂直方向的均方根噪声量化。高性能系统在空气中可低于50 pm RMS,在真空低温环境下可优于20 pm RMS。
其主要噪声源包括:悬臂热布朗运动导致的热噪声(决定了最小可探测力的理论极限);激光强度起伏、探测器电子噪声及数据采集卡量化误差构成的机电噪声;以及地面振动、声波扰动和建筑共振等环境噪声。
  • 03 动态性能与带宽
该指标决定了AFM的成像速率和对动态过程的捕捉能力。闭环扫描带宽表示了整个反馈控制系统(包括压电扫描器、探测器、控制器算法)的响应速度。
高带宽是实现高速扫描而不失真的前提。悬臂谐振频率决定了力敏感度和时间分辨率。线性扫描速率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探针在样品表面的最大行扫描速度。
  • 04 测力灵敏度与精确度
AFM本质上是测量微弱力的传感器,其力敏特性至关重要。
力灵敏度指的是系统可探测的最小力变化,理论上受悬臂热振动噪声限制。通常用最小可探测力或力噪声谱密度(单位:fN/√Hz)表示。对悬臂弹性系数进行精确标定是进行定量纳米力学测量的基础。
  • 05 定位与扫描的精确度与准确度
开环扫描器存在固有的压电蠕变、迟滞和非线性,导致图像几何失真;而闭环扫描器通过集成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可实时校正位置,实现亚纳米级的定位准确度和线性度,确保测量数据的计量学可靠性。
不同尺度的扫描器覆盖了从数百纳米至上百微米的X, Y, Z三轴的最大扫描范围,满足了跨尺度表征需求。

 

AFM的应用领域

生物学

谢菲尔德大学的S. J. Foster团队使用活细胞和纯化的肽聚糖,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形态不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进行了检测[2]。揭示细胞包膜的分子结构对其机械特性和作为环境界面的作用的理解,提供了与传统结构生物学方法互补的信息。使用活细胞的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展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细胞壁的最新视图。
图2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和囊泡(左)和枯草芽孢杆菌活细胞和囊泡(右)

材料学

西北工业大学李祯教授团队基于原位显微表征,研究了光子诱导相偏析的动力学,开发了光均质辅助偏析缓和技术[3]。该技术将光浸泡与 2-ThEABr 表面钝化相结合,以抑制卤化物偏析。该技术提高了效率和稳定性,使 1.79 eV WBG-PSC 的效率达到 20.23%,连续照明 1200 小时后仍保留 97% 的初始效率。与 1.25 eV 窄带隙子电池集成可产生效率为 28.64% 的双端全钙钛矿 TSC,在最大功率点跟踪 1200 小时后仍保留其初始性能的 77%。
图3 钙钛矿薄膜中光致卤化物相偏析和回收的动态过程
原子力显微镜(AFM)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半导体、能源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纳米表征工具。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从材料表面的高分辨率三维形貌与粗糙度分析、纳米力学性能测量,到半导体器件的计量学检测、能源材料的界面过程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AFM实现了对生物大分子、活细胞的结构可视化及其纳米力学特性的定量测量,并能探测单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此外,它还能通过多种模式(如导电AFM、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压电力显微镜)对材料的电学、磁学和铁电性能进行纳米尺度的功能成像,从而成为一个连接纳米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强大多功能分析平台。

引用文献

[1] Shan, Y.; Wang, H.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 membranes examin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single-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 Chem. Soc. Rev. 2015, 44, 3617–3638.
[2] Pasquina-Lemonche, L., Burns, J., Turner, R.D. et al.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Gram-positive bacterial cell wall. Nature. 2020, 582, 294–297. 
[3] Du, L., Cao, F., Meng, R. et al. Photo-homogenization assisted segregation easing technique (PHASET)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wide-bandgap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at Commun. 2025, 16, 8080. 
您可能感兴趣
×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