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是最小的能量和电磁信息载体,单光子能量极其微弱,10W的灯泡一秒钟便可以发出约1020个光子,因此对光子的有效探测(光探测的极限)极具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对光学信息采集的最高灵敏度。
近年来,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iPM(硅光电倍增管)和SNSPD(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凭借各自的优势在不同波段和应用场景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旨在对三者的工作原理、关键性能指标以及选型要点进行系统梳理,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本命探测器”。
为了把这三个听起来“高冷”的探测器讲清楚,我们先打个比方:把“光”想成“雨滴”,把“探测器”想成“接雨器”。
SPAD是一个超灵敏的接雨器,只要一滴雨落在上面,它就会“啪”地一声响(输出一个电脉冲),告诉你“下雨了!”——但它分不清雨有多大,只能告诉你“有没有”。
SiPM是很多个SPAD排成阵列,就像很多个小漏斗一起接雨,不仅能告诉你“有没有雨”,还能估算雨量大小(通过有多少个漏斗响了)。
SNSPD是超导材料做的接雨器,必须在极低温下工作,但它能接住最轻最轻的雨滴(单个光子),而且反应极快,适合高端科研或量子通信。
图1 单光子探测器示意图
SPAD(Single‑Photon Avalanche Diode,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是一种工作在盖革模式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专门用于捕获并放大单个光子的信号,其工作原理如下:
结构:典型为p‑n结二极管,反向偏置略高于其击穿电压。
元激发:在此偏置下,二极管处于“元激发”状态,平时几乎没有电流。
光子触发:当光子被吸收后产生电子‑空穴对,强电场会把它们加速,使其在耗尽区内产生二次载流子(冲击电离),形成雪崩倍增。
脉冲输出:雪崩过程在极短时间(皮秒级)内产生可检测的电流脉冲。随后通过淬灭电路(被动或主动)快速降低电压,使二极管恢复到元激发状态,准备下一次探测。通过该效应,单个光子触发的微弱载流子信号被放大为可测量的电脉冲,从而实现单光子级别的探测。
在所有SPAD中,基于Si-APD(硅雪崩光电二极管)的单光子探测器因其具有高检测效率、低暗计数率和减少的后脉冲效应而表现出卓越性能;然而,硅的带隙(1.12eV)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至低于1.1μm的波长区域。
图2 APD内部的典型结构和电场分布(盖革模式)[1]
SiPM(Silicon Photomultiplier,硅光电倍增管)是一种由数千个工作在盖革模式的微型雪崩二极管(即SPAD)并联组成的固态光电倍增器,能够在常温下实现单光子级别的高灵敏度、快速计数和线性光强响应。
所有并联的SPAD脉冲在输出端相加,输出电荷的幅度与触发的微单元数量成正比,因而SiPM能实现从单光子到数千光子的线性计数。其工作过程如下:
1、光子吸收→电子‑空穴对产生(光子进入p‑epi层);
2、载流子漂移→崩触发(在n⁺/p⁺结的强电场中加速,引发连锁碰撞);
3、雪崩电流上升→通过淬灭电阻Rq降压,导致局部电压跌至低于击穿点,雪崩被淬灭;
4、恢复阶段→电容放电后,偏置电压重新恢复至工作电压,SPAD再次进入可检测状态。恢复时间主要由SPAD电容和淬灭电阻Rq决定,典型为10ns~100ns。

图3 SiPM的典型结构和工作原理[2]
SNSPD(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通常是由一根超薄、超细的纳米线条蜿蜒曲折构成,最常见的厚度在5-10nm之间,宽度在50-100nm之间。与PMT和SPAD不同,SNSPD的探测机理是基于超导量子效应,入射光子(能量~eV)会大量拆散超导态的主要组成成分——库珀对(能隙~meV),使得器件由超导态跳变到有阻态。其核心机制是:
1、偏置在临界电流以下(Ibias<Icritical),纳米线处于零电阻超导态;
2、一个光子被纳米线吸收后,破坏局部库珀对,形成“热点”(正常态区域);
3、热点导致局部电阻骤升,电流被分流到读出电路,产生一个可测电压脉冲;
4、热点通过基底散热迅速冷却,纳米线自动恢复超导态,准备探测下一个光子。
图4 SNSPD热点形成机制的示意图
由于这种光子检测机制需要非常窄的线,为了最大化其与光束的重叠面积以实现高检测效率,SNSPD通常被图案化为“蛇形”方式覆盖大面积。然而,这些大面积探测器的制造要求非常高,需要纳米线完全均匀才能保证探测器的灵敏度。此外,大面积探测器意味着较长的蛇形线。
因此,整个纳米线的电感增加,结果导致探测器的死时间增加到大约10ns,但对于大面积探测器来说,这仍然比大多数其他类型的光子计数器快得多。
总的来说:
1、如果应用强调“紧凑、低成本、高线数”且可接受短期性能折中,SPAD是迈向高集成激光雷达的演进方向,但仍需解决量子探测效率(PDE)、串扰与迭代灵活性等短板;
2、若目标为“当下即可量产、探测距离远、动态范围大、可现场升级”,SiPM凭借成熟模拟架构与更高PDE,仍是<300线激光雷达及通用光子计数场合的经济之选;
3、对于“极限灵敏度、超快时间分辨率、中红外波段”需求,SNSPD提供无可替代的性能,只是低温与成本门槛决定其现阶段仅服务于量子信息、卫星测距等高端科研领域。
表1 单光子探测器SPAD/SiPM/SNSPD对比
[1]Grigoriev E , Akindinov A , Breitenmoser M ,et al.Silicon photomultipliers and thei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Nuclear Instruments &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2007, 571(1-2):p. 130-133.
[2]You S .Physics of self-quenching and self-recovering 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etectors (SPADs)[J].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2012.